- 智慧養老,AI安防行業的新風口
- 發布者:北京思杰佳通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:2022/11/7 0:00:00
近日,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公布。根據這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,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經達到2.64億,占總人口的18.7%。其中,65歲及以上人口為1.91億,占13.5%。
目前,國際上通常把60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到10%,或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達到7%作為國家和地區進入老齡化的標準。同時,又把老齡化細分為輕度老齡化、中度老齡化、重度老齡化和深度老齡化。
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超過10%,表示進入輕度老齡化社會;超過20%為中度老齡化,超過30%為重度老齡化,超過35%為深度老齡化。
參照這一標準,我國正在步入中度老齡化階段。專家預計,到2050年,我國老齡人口將達到總人口數的三分之一,進入重/深度老齡化社會。
中國擁有14億人口,當社會進入老齡化,老年人口數量十分龐大,西方的養老院模式顯然不適合中國的國情,而居家養老也不現實,因為中國正處在城市化進程加速階段,農村和小城鎮已經留不住年輕人,他們紛紛涌向經濟發達的大中城市,空巢老人現象日益嚴重。
智慧養老市場潛力巨大前景誘人
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,傳統家庭養老觀念正在被顛覆,家庭養老功能日益弱化,社會化養老逐漸成為發展趨勢。
2021年,老年人智能技術鴻溝問題首次被寫入兩會政府工作報告,一陣見血地明確,要推進智能化服務要適應老年人需求,并做到不讓智能工具給老年人日常生活造成障礙。
我國各地政府已經前瞻性地布局和發展社會化養老事業。2020年末,六部門鼓勵物業推進智慧居家社區養老服務。面對行業發展誤區,國務院發文提出要建立健全養老服務綜合監管制度,引導和激勵養老服務機構誠信守法經營、積極轉型升級、持續優化服務。
近年,隨著科技的進步和各種智能技術的應用,智慧養老悄然興起。利用AI和物聯網技術,通過各類傳感器的融合應用和賦能,為老人帶來更安全、更溫馨、更具人性化的養老服務,正逐漸成為新型養老模式。
老年人口增長引發的對其衣、食、住、行、醫療、精神消費等方面的需求,既是社會責任,又是一個龐大的市場。因而站在產業的角度看,智慧養老已經成為AI安防行業的又一風口。
智慧養老應用需求智能產品主要包括:AI門禁管理、RFID、緊急呼叫SOS、對講系統、語音求助系統、可穿戴設備、便攜式健康監測設備、自助式健康檢測設備、智能養老監護設備、家庭服務機器人等。
這些需求將催生出一個潛力巨大、前景誘人的不容小覷的智慧養老市場。
社區養老主要是指子女不在身邊的獨居老人,也就是所謂的空巢老人。由于子女不在身邊,但又沒有條件進養老院或者不愿意進養老院。那么這部分老人的養老,就要靠街道和社區力量。
智慧養老是智慧城市應用的重要組成部分,為社區孤寡老人和空巢老人提供社會化養老服務,是街道和社區的職責所在。
因此有條件的街道和社區,可以借助科技手段,開發基于傳感物聯和AI應用的居家養老服務平臺,利用平臺為轄區孤寡老人和空巢老人提供溫心服務。
根據老年人的特點,社區養老服務主要集中在安全與健康兩大核心領域。以家庭智能監控為例,由于身體機能的下降,大部分老年人都會出現行動不便、體弱多病等問題,再加上老人獨自生活,在家情況較多,與外界聯系少。因此視頻傳感就成為了監護人隨時查看老人狀態,并實時對話的窗口。
當出現異常情況如老人摔倒等,智能監控設備會主動報警,提醒監護人,采取緊急救援措施,防止意外發生。同時,人臉識別、指紋識別等技術的應用,可以有效避免老年人忘帶鑰匙和忘記密碼等帶來的不便和煩惱。
社區養老,借助先進的移動互聯網技術、云技術和物聯網技術,有效整合通訊網絡、智能呼叫、互聯網等科技手段,以信息化、智能化呼叫救助服務平臺為支撐,以建立老年人信息數據庫為基礎,以提供緊急救援、生活照料、家政服務為基本服務內容,以社區為依托,有效整合社會服務資源為服務主體,建立完善的居家養老服務體系,打造真正意義上的沒有圍墻的養老院。
-
上一篇:智慧養老,開啟養老新時代下一篇:智慧養老助力老齡社會建設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