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經驗之談:一家好的養老院是怎么經營出來的?
- 發布者:北京思杰佳通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:2022/10/26 0:00:00
剛才在寫怎么挑選養老院的時候,忽然想到一個點,筆者作為從業者,不能只告訴各位作為子女的如何幫父母挑選養老院,也應該分享經驗給同行們,大家互相助力,這樣養老服務的環境才能越來越好。
這篇就聊聊,怎么活化養老院。
其實,大家可以從字面意思來理解,如果一家養老院本身如一潭死水,只是生硬地提供服務,即便服務標準再高,給人的感覺也是生硬的。如果服務質量不錯,給人的感受又是舒適的,真的把養老院打造得像一個大家庭那樣,老人的心情會變得更好,身體自然也會更好。而且良好的環境,也有助于老人、子女、養老院三方的溝通,杜絕風險,同時也能提升服務質量。
首先,要學會借助社會力量
其實,一個環境如果一直一成不變,也會因此影響到環境參與者的情緒。換句話說,如果我們每天早上定點起床量血壓、量血糖,吃早飯,遛彎,回來喝茶,吃午飯,午休,遛彎,回來喝茶,吃晚飯……這得把人無聊成什么樣?可是,如果每周三下午可以免費理發,每周五下午會有專家來講解健康知識,每周六、日會有好多志愿者來幫助老人打掃衛生,順帶陪老人嘮嗑,這又是一個什么景象呢?
其實很多養老院的老人呆著不開心,就是因為無聊,本來人老了就容易孤獨,又在一成不變的環境里,不憋出病才怪呢。所以養老院大可以組織活動,明確細節,然后向當地民政部門申報,到時候就會發布到志愿者平臺上,想把人招來根本不費什么事兒。事實上,有很多人想去做志愿者的,也是苦于找不到適合自己的項目,而養老院正好有這樣的需求,那就沒必要保守,大家一起來活化這個慈善事業。
其次,要建立一個良好的溝通模式
很多養老院都有巨大的溝通困局的,一個養老院能否發展起來,其實還是看怎么構建養老院、子女、老人三方的關系,很多事兒養老院不敢和子女說,因為子女一聽到有問題,很多都是馬上急眼,用非理性的態度去處理事情,老人有時候也不愿意和養老院說,主要是怕增項不想花錢,然后等最后出了事兒,三方都懵了,又開始互相推卸責任。
達不成良好的溝通,養老院真別想好好開下去,一個事故就可以直接導致養老院關門,畢竟老人沒小事兒,摔一跤就得十萬八萬的。記得我們當時的免責聲明就13頁,就這還是有顧及不到的地方。后來就懶得弄那么多條條框框了,專門派兩個人拉群,把所有老人和子女都拉到群里,有事兒及時溝通,有問題及時反饋,當然過程中也遇到有子女在群里破口大罵的,我們雖說是冤枉的,也得給人耐心解釋。其實當時很多同事都反饋這個事兒屬于給自己找麻煩,但絕不能否認,我們可以借助這個方法把服務質量大大的提升,也減少了很多的無用服務,老人花同樣的錢住的更舒服了,子女也更多了解細節了,情緒也容易自控了。
最后,多少讓老人做點事情,別讓他們成天閑著
咱們得拎清楚,老人確實是花錢了,不應該讓他們干活,但是,如果他們干活的目的和產生的結果,并不是對養老院有利呢?這樣就不算讓老人干活了吧?大家可能不知道,老人一旦閑下來,老得特別快,大家見過頭發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變白嗎?每天早上起來頭發都會比昨天白不少,一個禮拜徹底白透了那種?筆者就親眼見過。
之前我們有個花園,因為我們是改造的酒店,酒店自然要準備超大的停車場,但是養老院不用啊,停車場留著干嘛?刨了搞綠化唄,然后我們鼓搗各種種子在那種,弄得可好看了。慢慢老人多了,他們無聊了也跟著研究,比如應該加什么肥,應該補充什么花,有的老人還親自動手跟我們一起弄。當時其實筆者也沒發現什么端倪,只是覺得參與進來的老人精氣神特別好,精神頭特別足,然后參與參與,也不知道怎么的,花園里就以豆角、茄子、黃瓜為主了……反正直接改菜地了……
這時候我們就明顯發現,這些每天種地的老頭老太太,身體就是比那些在屋里看電視的強,我們索性就把房后那一片地清理出來改果園,再后來給老頭準備的門球場地,他們也不玩了,非得要清出來種地瓜。然后倒霉的就是我們,種地沒事兒,老人不讓放農藥,不讓放化肥,而且作物太雜,也沒法科技種田。關鍵是老人沒法彎腰,我們也不敢讓他們彎腰,萬一摔倒了咋辦,像是松土、拔草這種重體力活,都是他們指揮我們干,摘得時候他們去。
關鍵是,不讓用化肥,就得用生物肥,謙大爺家那個弄法我們可不會,這就盯上廚余了。其實一百多老人加上員工,每天廚余真不少,這就開始培養生物肥,關鍵是,那玩意招蒼蠅啊……后來有些子女來了,跟我們一通鬧,說是我們衛生不合格,蒼蠅烏泱泱的,還讓他們父母種地,就是為了省菜錢什么的……雖說后來這些人被他們父母給教育了,但是,我們也開始注意了,自己種的菜只給老人子女、志愿者吃,老人用餐還是集中采購。當然了,地里的黃瓜我偷摘兩個吃,純屬個人行為,與養老院無關!
總而言之,我們把養老的氛圍激活之后,老人每天都有事兒干了,養老院的煩心事兒也少了。以前我們每天各種突發情況,比如老人感冒發燒了,糖尿病老人把腿燙傷了,有的老人又偷摸吃糖了,血糖下不來,老人遛彎把腳崴了,喊我們去送輪椅,反正就這種必須認真對待的事兒,幾乎每天都在發生。大半老人去種地之后,這種事兒少了很多,再后來我們搞了個小廚房,盡量弄得安全點,有些子女來了,他們父母頭一天叮囑我們準備啥,第二天他們給孩子做飯吃,一般遇到這種情況,筆者都是主動申請陪同子女就餐的,主要是為了介紹養老院環境的改變和老人近況,當然,有時候也搶不到這個名額,院長要親自陪同,畢竟有的老人做飯那是真的好吃……

